首页<聚焦

厦门湖里: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1-10-12 07:31

  厦门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城市,湖里作为解放厦门的重要门户,依然保留着中共(闽中)厦门工委高崎地下交通站、后莲坪解放战场、马垅军民团结大榕树等革命遗址。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既有保护地下党组织、军民一家亲的温暖故事,也有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把五星红旗插上神山的英雄热血事迹。湖里“神山、海堤、特区”这些具有特殊红色历史意义的字符,萌发孕育了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成为推动湖里区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和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开新局”精神之源,“神山精神”“海堤精神”“特区精神”鼓舞着湖里人朝着新时代、新目标不断砥砺前行。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湖里区在学习党史必读书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厦门作为新思想重要孕育地、萌发地、实践地的优势,用足用好属地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参观本地红色资源追忆革命历史,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湖里区聚焦本区党史上有代表性、纪念性、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重要地点、重点区域,用活用好海堤纪念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军地共建共学神山教育基地等红色阵地,铭记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让全区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2021年以来,湖里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将地处湖里的“神山、海堤、特区”转化而来的“奉献、创新、实干”三种精神内核,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奋斗动力。聚焦基础设施改造、民生保障等方面,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湖里区重在“学史力行”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打造“我为群众办实事会诊大厅”等一大批创新举措,解决了一批又一批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全区干部通过“三种精神”转化为“干事热情”来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实现了“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


“海堤精神”的生命力是创新和拼搏,弘扬“海堤精神”就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勇于拼搏。图为厦门海堤纪念馆。(湖里区宣传部供图)

  传承“神山精神” 牺牲奉献下沉一线

  1949年10月,解放军分别从刘五店、集美、嵩屿强攻厦门岛,高崎西侧突出海面42米高的制高点神山是解放军西线登陆的目标之一。二五五团一营教导员蒋永昌所在的突击营负责攻打神山,战前,他代表全营战士从团政委手中接过新制作的五星红旗,发出气吞山河的誓言:“人倒,也不能叫国旗倒!”15日晚,先后有八名战士倒在枪林弹雨中,直至第九名战士才成功将早已被鲜血染红的国旗插在神山山顶,战场硝烟散尽,但“人倒,也不能叫国旗倒”精神长存。

  近年来,湖里区重视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开展湖里红色文化巡礼等活动。今年“七一”前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色精神”的神山红色文化阵地“军地共建共学神山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湖里区四套班子领导专门带队来到这里升国旗、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以实际行动铭记光辉历程。


在“军地共建共学神山教育基地”升国旗、讲党史。(湖里区宣传部供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是湖里“神山精神”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内核。“人倒,也不能叫国旗倒”的豪言壮语,早已化作一代代湖里人为人民服务、敢于牺牲奉献的“神山精神”。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湖里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问需于民”,共征集四批次“我为群众办实事”区级项目合计8类888项。湖里区践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工作方法,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啃下一个个“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硬骨头”项目,排除了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在一张张白纸上绘就出令人叹服的精美画卷。

  事在人为,继承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神山精神”的广大湖里党员干部,时刻活跃在需要他们办实事的第一线。湖里区紧盯项目办结率,将“会诊大厅”开进重点项目、园区企业、街道社区,分类施策、精准推进,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区委领导牵头召集职能部门现场集中“会诊”,推动群众关注度高的“安置房”“口袋公园”“断头路”和校园“清凉工程”等8大类131个“民生短板”项目加快落实,特别针对推进速度慢、实际困难多的项目,直奔主题、研究措施,确保有力推进。湖里区在为群众办实事中,不回避问题,积极疏通矛盾,许多多年未解决的历史“顽疾”得到解决,老百姓心中期盼的幸福得到落实兑现。

  弘扬“海堤精神” 科学创新勇于拼搏

  年轻小伙单膝跪地,一手高举斧头,一手抓着绳缆……这是位于湖里区的厦门海堤纪念馆里一尊醒目的雕像,象征广大人民群众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精神。1953年起,在海堤建设这场移山填海的工程中,一万多名劳动大军风餐露宿,冒着烈日、寒风、潮汐,仅凭钢钎、大锤、板车、木船等器具,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长2212米、水深20米、底宽100多米、用石100万立方米的伟大工程。从开山放石的滑道、小铁轨,到海上多列数十艘船的拖带法;从条石护坡立砌来代替巨石护坡堆砌,到国内首创水下爆夯法代替传统的锤夯法,再到合龙时的“行船抛笼”法,海堤建设中先后涌现出十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共同铸就了“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

  “海堤精神”的生命力是创新和拼搏,弘扬“海堤精神”就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勇于拼搏。“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不停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来福建考察调研时,释放出的鲜明信号。湖里这座先锋城区,正是从风云际会的改革浪潮中脱颖而出,在创新中完成了一系列拓荒之功、变革图新。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在历史进程中初创者们“晴天扬土灰,雨天一脚泥”,在滩涂上弯腰捡石奋镐勤锄,为特区建设铺设坦途,催生了闻名全国的“湖里速度”。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党的十九大以来,湖里区的改革步伐愈加铿锵有力,创新始终是关键词,“数字湖里”“小区治理”“平台经济”等一个个创新成果应运而生。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湖里区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分级会诊,整合资源、集中攻关”的“会诊大厅”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找准群众“需求清单”,分级分类压实各级“责任清单”,落细落实党委政府“服务清单”,紧盯项目办结率和满意度。湖里区将“会诊大厅”开进重点项目、园区企业街道社区,分类施策、精准推进,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四批次888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区级项目已完成801项,完成率90.2%,为改善民生和共同富裕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发扬“特区精神” 雷厉风行实干为先

  1981年10月15日,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湖里2.5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大幕。40年来,特区发祥地湖里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苦干实干创新发展,掀开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瑰丽图景,湖里从地处海防前线的小渔村华丽转身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这片充满梦想的热土鼓舞激励着一代代特区建设者,激荡起逐梦奋进的动力。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湖里区宣传部供图)

  “特区精神”的精神内核是“改革+创新+实干苦干”,40年特区的实践证明,厦门经济特区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发展实践中,湖里区培育了全球视野,涵养了包罗万物的气度,形成了博采众长的思维。“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发展历程,不仅带来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资金、技术和项目,而且带来了思想意识、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越是对外开放,一代代特区建设者越是明白脚踏实地、接续奋斗的重要性。湖里区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理念,对“我为群众办实事”会诊大厅研究确定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等问题,锚定目标、猛追猛冲、马上就办、雷厉风行,分部门、分人员、分项目、定时限、立“军令状”,积极推动“断头路”“口袋公园”和“两违”整治等工作,短时间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湖里区打通“断头路”8条,建成“口袋公园”30个,仅历时一个月就解决石头皮山20多年“两违”历史遗留问题、共拆除违建35处1. 3万多平方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扎实落地。

  实事办得好不好,由群众评议说了算。湖里区聚焦“我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全环节、全要素,通过编制工作流程图、思维导图、督促检查通知单、项目进度报告单、项目要素模板等全维度压实责任;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考核办法(暂行)》,纳入年度意识形态和文明单位考评;建立区级领导挂钩联系机制,成立3个巡回指导小组,做到周调度、月通报,构建扁平化、精准化问题解决机制;区四套班子领导则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亲自认领督查项目29个;通过“湖里头条”微信公众号,湖里区面向社会公布所有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并建立“群众评议员”机制等,让每个项目全程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苏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