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未成年人教育

厦门市大同小学探索“五百少年”特色育人路径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0-11-23 07:26

  在很多人看来,“百年老校”大同小学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是早晚的事。“同心同德、同善同行、同砺同进”的校训成为代代相传的文明基因,在校内传承,在校外影响着一批批人。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争创“全国文明校园”的目标,大同小学摸索出了一条立足时代生活的育人路径——“五百少年”特色育人路径,100%学生参与中华文化课、志愿服务、项目式学习、城市少年宫,还在学校学会了游泳。

  在这些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校园课程、活动中,师生共同接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时代接轨。在校园“同文化”的滋养下,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形成风尚。

今年庆中秋、国庆,师生穿汉服、画团扇等过了一个浓浓的中国节。

  项目式学习 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在珍惜粮食、“光盘行动”等成为热词、化为行动的当下,大同小学的孩子们开启了他们的“敬惜一粒米”课题研究。萌娃们以小米粒为研究对象,探索一粒米的成长、一粒米的美味、一粒米的诗词等,进而思考如何节约、珍惜粮食,在实践中创作出“米多多”的节粮吉祥物、动漫、绘本、卡牌游戏等衍生产品。

  这已经是大同小学开展的第三期项目式学习了。2018年,在第一期项目式学习中,各年级孩子们以飞、秋、桥、声音、MyCity为主题,在体验中学习。2019年,第二期项目式学习以中华文化为“基因”,激励孩子们设计特色文创产品,“鼓浪屿大亨”多人棋牌游戏、“高甲戏”茶包等70余件文创产品出炉。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在一步步的深入研究中改变、成长。

  志愿“正规军” 培育奉献精神

  近日,在思明区委文明办联合思明交警大队开展的“小交警”体验活动中,大同小学“同心圆”志愿服务队的小志愿者们走上厦禾路与公园东路的十字路口,和交警一起“执勤”。

  厦门许多学校倡导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大同小学“同心圆”志愿服务队更是积极向成人志愿服务靠拢,俨然是一支“正规军”。小志愿者们人手一本“小红本”——《小志的公益护照》。“小小志愿者,大大正能量”“我承诺:尽我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小红本”里不仅有志愿口号,还绘制了志愿服务导览图,将志愿服务分为“校园小岗位”“社区小帮客”“城市小义工”等,并有各项细分内容。孩子们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志愿服务途径、内容等。志愿服务时长积分制度、星级进阶制度、打卡记录等,“小红本”里一应俱全。

  为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大同小学对志愿者们有“硬性规定”——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100课时的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这支小队伍里生根、发芽、成长。他们的小小身影也不断感染着他们的身边人。

游泳是每位大同学生的必备技能。

  在校学游泳 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游泳是每一位大同小学学生的必备技能。1991年,大同小学成立了校游泳队。游泳成了大同小学的特色品牌,大同也成为全省第一所将游泳列入必修课的学校。

  2018年,学校体育教师独立编撰了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游泳教材,在四年级开设游泳课,并进行专项考核,确保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学会游泳。

  学校每年组织夏季游泳运动比赛,掀起校园游泳热潮。该比赛目前已举办23届。作为一项技能,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自救,更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城市少年宫 培养兴趣提升品质

  上周五下午,福建长笛专业联合会的常务理事林杰鹏进校给学校管乐团的20名学生上了一节长笛课。与此同时,另一个教室的16名孩子正在厦门爱乐乐团打击乐声部首席、国家三级演奏员尹晓炫的引导下进行打击乐训练。这两位老师都是学校外聘的社团老师,每周固定时间他们都如期出现在校园里。

  这样的排练只是大同小学全校60余个社团日常的缩影。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同小学城市少年宫的最大特色是全体参与、分层培养、专业助力、提升品质。

  为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校打造了“少年宫1.0版”,即以年段为单位打造的兴趣社团。“走班制”的活动方式打破了班级的束缚,让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英语、棋艺、纸艺、彩泥等30余个基础社团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求。

  在“少年宫1.0版”基础上,“少年宫2.0版”也成了孩子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2.0版”旨在打造进阶版的社团,引入外聘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让学生从兴趣培养走向高品质提升。在外聘师资的选择上,学校十分慎重。这些教师的专业、进校初心等都是学校考量的内容。“这其实是一次双向选择,老师们选择了我们学校,我们也在选择老师。”学校介绍。

  近年来,学校社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小脚丫舞蹈社、管乐团、小记者团、微拍社等在国家、省、市等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目前,学校正在摸索“3.0”版本,尝试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

  特色校本课 让文化入脑入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儿童亟待薪火相传的民族基因,也是学校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针对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活动形式化、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大同小学建构从学校课程到社会实践活动等系列路径,力争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真正“活”在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之中。

  2018年,由学校教师历时一年共同编纂的“同文化”读本《爱上我们的文化》出炉。去年,这一校本课程正式进入了孩子们的课堂。

  相比于其他说教意味较浓的校园读本,该读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儿童化”的方式呈现,努力探求民俗、技艺、文化、思想经典等内容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与时代接轨,让儿童参与其中,感受文化背后的智慧、美学、正能量。

  在这一校本课程活动中,孩子们观察、研究古厝的飞檐,与语文课内容相结合,设计出了极具闽南特色的字体“闽厝体”;为了驱蚊,孩子们设计、制作了驱蚊包……经校园投票等,这些诞生于“爱上我们的文化”课程活动的产品成为新生入校的礼物。

  在活动中倾听历史的隐隐风雷,感受深厚中华文化的洗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大同孩子们的心灵。(海西晨报记者 陈佩珊)

责任编辑:苏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