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传播

厦门同安: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 多措并举传承闽南文化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0-12-10 07:36

  “阮厝门门对台,海峡风景入眼界,两岸民俗同一派,风狮爷威镇闽台……”日前,在第14届海峡两岸“读册歌”电视广播大赛决赛中,同安区西塘小学歌仔戏社团带来的荷叶说唱《门向海》引得满堂喝彩,并在全市1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这是同安区积极弘扬传统闽南文化的一个成果展现。近年来,同安区大力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多措并举传承闽南文化,树立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安区西塘小学歌仔戏社团带来的荷叶说唱《门向海》获第14届海峡两岸“读册歌”电视广播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歌仔戏社团30余人 主要由外来娃组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9日下午,记者来到同安区西塘小学的舞蹈教室,歌仔戏社团的孩子们和往常一样,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练习着歌仔戏。

  清亮的唱腔、唯美的手势、曼妙动人的乐声……如今,这些小演员一腔地道闽南话发音的歌仔戏,不仅获得本次比赛大奖,更登上第三届福建省中小学生(少儿)戏剧展演的舞台。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该社团30多名小演员除了2名厦门本地人,其他的孩子都来自外地。

  “参加社团前,他们绝大多数完全不懂闽南话,更不用说唱歌仔戏了。”社团指导老师、市级歌仔戏传承人林丽虹说,荷叶说唱看似简单,其实奥妙不少。一方面,说唱者须说得了一腔地道的闽南话,另一方面,由于说唱者一手拿着快板,一手托着荷叶,拿久了手便容易酸疼,对于孩子更是一种考验,很需要有坚持的毅力。因此,孩子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舞蹈室内,正对着镜子练习动作技巧的小演员马靖涵告诉记者,她来自湖南,为了演好歌仔戏,她和社员们每天放学后都要练习一个多小时,周末及寒暑假也跟着老师们练习。“有时候也会感觉疲劳,但大家一想到能为校争光,就来了精神。”马靖涵说。

《门向海》表演现场

  传承闽南传统文化 助力孩子融入第二家园

  作为极具闽南特色的说唱艺术,歌仔戏在提供丰富文化“养料”的同时,也给这些外来孩子带来自信和归属感。

  “歌仔戏朗朗上口,很好听,很好玩。以前没有什么机会接触闽南传统文化,越学越觉得内涵丰富,我会一直学习下去。”龙羽菲来自湖南岳阳,她说,她在两三岁的时候就来到同安,学习歌仔戏后,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闽南话,能和本地的孩子更好地交流玩耍了。

  小演员张思晗则用流利的闽南话告诉记者,通过学习歌仔戏,她的闽南话讲得更通顺,也更爱厦门这个第二故乡了。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所地处同安工业集中区的学校,西塘小学外来员工子女占比高达85.8%,不少学生刚来时对同安乃至整个闽南了解很少。

  “因此,如何让闽南文化走进校园、融入校园并扎根校园,增强外地娃的归属感,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西塘小学校长叶五洲介绍,作为厦门市闽南艺术特色校、中华传统文化示范校,除了组织歌仔戏社团外,学校还开发闽南校本教材,创、编、排练闽南歌曲、舞蹈、讲古、答嘴鼓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银城刮起民俗风 文化基因共弘扬

  小手牵大手,让闽南文化代代相传。实际上,西塘小学的歌仔戏,只是同安闽南传统文化遍地开花的一个缩影:汀溪中心小学的宋江阵、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车鼓弄和国祺中学的南音……都颇具闽南文化特色。

  “同安区立足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闽南文化历史积淀,开展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建立学校戏曲社团,对学生进行戏曲文化知识普及。”同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同安区大力挖掘、整理、保护民俗文化艺术项目,投入资金,恢复、巩固、传承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项目和表演团队,千年银城刮起了一阵阵“文化传承风”。

  在同安,宋江阵、莲花褒歌、锡雕等文化传习中心先后成立,歌仔戏、车鼓弄、南音、民间绘画、闽南童谣、舞龙、舞狮技艺、闽南话合唱等十多个民俗文化艺术基地如雨后春笋,全区一百多个民间文艺团队遍地开花,同安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如火如荼。(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

责任编辑:苏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