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文明树新风

厦门“摊规点”成为亮丽风景线 烟火气让城市更有温度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0-06-02 08:02

晚上6点半以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外的“摊规点”人气渐旺。(记者 林铭鸿 摄)

湖里马垅社美食街两侧的各色摊位。(记者 柯恺筠 摄)

  日前,中央文明办发布消息,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其实,厦门市2019年就推出“摊规点”举措,把流动摊贩引入正规的经营点摆摊。在中央文明办发布此消息之际,记者走访市妇幼保健院门口、马垅社一天街等“摊规点”以及其他人流密集区域,了解“路边摊”情况及市民对此的看法。

  地点1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门口 

  “正规军”收入增加 街区归属感更强了 

  上周六清早6点左右,杨惠玲推着餐车出现在市妇幼保健院门口——她是这里“摊规点”的一个摊主。“白粥、面线糊、小米粥,想吃什么都有!”杨惠玲站在餐车后招呼着顾客。

  杨惠玲来自龙海,来厦门20多年了,起初她是流动摊贩,常在中山路附近和城管打“游击战”。去年6月起,她申请到了餐车,成为“摊规点”的一名正规摊主,早上卖白粥小菜面线糊,中午晚上卖扁食沙茶面。

  在“摊规点”摆摊一年来,杨惠玲感觉收入比以前多了。“因为是固定摊点,卫生安全有相关部门把关,大家更信任我们,顾客也就更多了。”杨惠玲说,她很感激政府为流动摊贩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安心做生意。如今,杨惠玲是市妇幼保健院门口“摊规点”的小组长,每天她要提前半小时到,晚半小时走,提醒其他摊点做好“门前三包”、垃圾分类,餐车不要占用盲道等。

  “我们这边有16个摊点,虽说摊主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关系都很好。”杨惠玲说,“摊规点”的举措让他们少了恶性竞争,也增强了对这片街区的归属感。之前摊主们还到社区当志愿者,为出入的居民测体温,为防控疫情出份力。

  管理者说>> 

  摊主入驻时有3颗星 扣到1颗星就被淘汰 

  中华街道负责“摊规点”管理的工作人员陈女士介绍,目前在市妇幼保健院门口的“摊规点”共有16个,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边的“摊规点”有17个,每个摊点都有“福建省食品摊贩信息登记公示卡”和摊位编号。入驻时,每个摊点都有3颗星,若是没有做好“门前三包”,超时或到别处随意摆摊等违规情况发生,即被扣星,扣到只剩1颗星,摊主就会被淘汰。

  “此前受疫情影响,我们的‘摊规点’暂停了一段时间,后来,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恢复人气。”陈女士说,他们延长了“摊规点”的摆摊时间,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吸引市民前来消费。

  地点2 

  湖里马垅社 

  下岗工人携妻来厦旅行 支起小摊留下创业 

  在马垅社内,长约百米的人行道两侧,数十辆餐车正冒着热气,一旁小桌椅上坐着些许食客。

  一个颇受欢迎的拌面拌粉摊内,来自莆田的郑先生和妻子低头忙碌着。他每天早上4点就将车推上街,到中午1点左右收摊,顺利的话,半天能卖出100份左右。“我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郑先生抽空抬起头来,开心地笑着说。

  三年前,郑先生经哥哥介绍,申请了这处“摊规点”。“我哥哥嫂子就在对面。”郑先生指着对面的馄饨餐车说。

  不远处,一对操着东北腔的夫妻在热情地叫卖水饺。他们是来自哈尔滨的下岗工人张大叔和宋阿姨,夫妻俩都年过50了。一次来厦旅行,让他们爱上这座城市。于是夫妻俩支起小摊留了下来,一转眼两年多过去了,他们也从流动摊贩成了“正规军”,甚至把父母也接来了厦门。

  管理者说>> 

  设立早餐摊和夜市摊 提升后做到6个“统一” 

  在湖里区,两处“摊规点”的管理者也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共有70个摊点,分设了早餐摊和夜市摊。”管理马垅社正规摊点的老人俱乐部会长陈生梅介绍,去年11月马垅社美食街完成整治提升后,做到6个“统一”:统一化行归市、统一规定摊位、统一经营时段、统一摊车样式、统一标示标牌、统一亮证经营。“我们还在街边墙沿上设置遮阳伞,这样雨天、太阳天都能营业。”陈生梅特别提起提升后的一个细节。

  创新三路与创新路交会处,周边紧邻立晶光电、施耐德、博力根等企业,这些企业有数千名员工。因此,这里衍生出不少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去年11月,湖里区殿前街道联合厦门城容环卫有限公司在殿前创新路设置了11个正规摊点,逐渐改变了之前无证摊点混乱无序导致的马路拥堵、地面杂乱等情况。(厦门日报记者 林路然 柯恺筠)

责任编辑:苏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