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文明树新风

让分类更准环境更美 厦门“解锁”农村垃圾收运新模式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0-06-05 07:13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厦门市将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保障。

  6月3日,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垃圾分类工作专题会,其中一个议题就是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此同时,岛外各区也正以《厦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互学互鉴,积极“解锁”上门收运的新模式,进一步做好源头分类,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小车和大车“车车对接”,转运垃圾。图/记者 吴海奎

大的垃圾车在村口收运垃圾。图/记者 吴海奎

  东孚街道:做好垃圾分类 改善村容村貌

  2019年7月6日,我市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会议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

  地处厦门西北部的东孚街道,共有12个村居和1个纯社区,可以说,辖区大部分都还属于农村。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大会的召开,犹如一支强心剂,给了东孚街道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极大的信心和决心。

  “在农村地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难,但是,只要去做了,就一定能收到成效。如果我们还在等待、还在观望,到头来什么都做不成。”6月3日,海沧区东孚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吴奕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9年下半年,在市区两级垃分办的指导下,东孚街道从顶层设计、人员和设施配备、宣传引导等方面着手,有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先谋后动,动则必成。东孚街道以凤山社区为模板,根据每个村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村一方案”。“每个方案都经过充分论证,既要有前瞻性,也要有可行性,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强力推行。”吴奕钦说。近一年来,东孚街道各村居生活垃圾分类在探索中前进,各项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今年4月底,东孚街道召开垃圾分类提升动员会,部署撤桶及上门收运事宜。在各项工作都准备好的情况下,于5月1日正式开始撤收零星桶,原有投放点位711个,锐减至90个,并实行每天两趟上门收运,错过上门收运时间的,村民需把垃圾拿到固定点位投放。

  刚撤桶的时候,一度出现乱扔垃圾的现象,经过指导员、督导员的入户宣传,以及城管办的大力支持,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村民们也渐渐习惯,更可喜的是,垃圾直运后,二次污染少了,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村民也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大力支持。

  在过坂社区,村民们除了自觉把垃圾分类进行投放外,还把果皮、菜叶等制作成环保酵素,用来当清洁剂,残渣还可以沤制成有机肥料,用在农作物上,从而减少垃圾量的产生。

  “垃圾分类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无形中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同时,一些村庄因为环境变美了,吸引了花卉直播产业、民宿产业等的进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吴奕钦说。

  新阳街道:上门收运模式 倒逼垃圾源头分类

  6月3日上午8点多,海沧区新阳街道一农社区下陈村,一辆载有黄绿两色垃圾桶的三轮车,一边用喇叭播放音乐,一边沿着村道行驶,挨家挨户收集垃圾。村民庄宝智听到音乐声后,赶忙从家里拎出两袋垃圾,一袋厨余垃圾,一袋其他垃圾,经垃圾收运员开袋检查,确认分类准确后,分别扔进绿色垃圾桶内和黄色垃圾桶内。

新阳街道一农社区下陈村村民把垃圾分类投放到收运车上。图/记者 吴海奎

  收运员收完垃圾后,把三轮车开到村口处,通过“车车对接”的方式,把垃圾桶从三轮车上搬下来,将垃圾倒入大的垃圾运输车,再直运到垃圾末端处理厂,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这是一农社区新实行的上门收运垃圾模式,每天早晚两次,分别在6:30-8:30和18:00-20:00。该模式试运行一个多星期后,村民亲身体会到撤点撤桶、上门收运带来的诸多好处,纷纷支持垃圾分类。

  “以前在一个地方集中投放垃圾,堆放久了容易发臭,引来老鼠、苍蝇等。” 庄宝智说,“现在社区派人上门收垃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而且村容村貌也更加干净整洁了。”

  据介绍,新阳街道从2019年在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直面辖区外来人口多、垃圾量大的特点,虽然已经解决了垃圾不落地的问题,但在推动源头精准分类、准确投放的工作中遇到了瓶颈。今年5月,在海沧区垃分办的指导下,新阳街道在总结示范村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农社区为试点,试行“上门收运”的模式。

  “一农社区住户分散、垃圾投放点小且多,试行新模式后,我们把垃圾投放点的桶撤掉,改为定时上门收运。” 一农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廖丁贵说,“如果村民带出来的垃圾没有分类,收运员有权拒收,从而倒逼源头精准分类、准确投放。”

  新阳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黄军健表示,街道办将一边总结一农社区“上门收运”试点经验,一边在其他村居和城中村逐步推行、以点带面,同时,将与海沧城建集团等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铺开农村生活垃圾源头精准分类、准确按类投放、按类收运工作。

  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因地制宜互学互鉴 力求取得突破

  “今年我们要在农村垃圾分类上求突破,岛外各区要按照《厦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找准问题,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力求突破。”市垃圾分类中心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就制定并印发了《厦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岛外各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指南。

  《方案》明确指出,要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放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局中统筹,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上下衔接,明晰工作思路,着力宣传引导,健全长效机制,加大考核力度,采取就地就近、简便易行的工作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据介绍,目前,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不少村庄采取定点收集与上门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户分类、村保洁、镇收集、区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分类模式。

  今年4月,市垃圾分类中心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岛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专项调查,调查周期为2020年4月15日至2020年5月15日,共检查岛外4个行政区590个农村。岛外农村总体得分为65.3分,其中,集美区排在第一名,得分82.9分。从分项指标上看,各区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宣传引导和设施配备方面集美区与海沧区表现较好,翔安区和同安区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也是不容忽视的,” 市垃圾分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各区因地制宜,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同时,市里也将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加大考评力度,通过考评发现问题,以考评促进提升。”(厦门日报记者 吴海奎)

责任编辑:苏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