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

厦门:多措并举妙招频出 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行动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1-01-11 08:21

  近年来,厦门市湖里区在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3.0版中引领潮流,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和分类处置,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优化垃圾分类工作做出了诸多努力。作为厦门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湖里区把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系统化、纵深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构建“法治为基、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工作格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湖里经验”。

“桶边督导”已成为湖里区垃圾分类督导员的一种工作常态。湖里区供图

  好载体、好机制、好举措!湖里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区垃分办对各部门每周进行靶向通报点评,并梳理成工作专报送至各部门;通过日考核、周通报、月排名、季考评、年度总结方式,紧盯薄弱区域和关键环节;机关单位做表率,定期开展机关单位垃圾分类专项考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压实“一把手”责任,机关单位、街道、社区等各部门负责人,做到对垃圾分类工作了如指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充分调动了居民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靠管理变成靠自觉、由复杂变成简单、由困难变成容易,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三年来,湖里区生活垃圾日均转运量从1200多吨减少至1000吨左右,同比下降约17%;厨余垃圾及餐厨垃圾日收运量约430吨,超过全市日收运总量的50%,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5%以上。

  好机制 分类不准确不收运 居民化被动为主动 

  下午时分,金山街道金秋花园一期小区十分热闹。此时,正是居民扔垃圾的高峰时段,也是居民党员骨干、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物业人员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守在垃圾桶边,一人拿着登记表,一人戴着环保手套,打开每一户的垃圾袋,检查分类情况。

  由于垃圾分类不准确不收运,因此每一位居民都不敢马虎。“分类不准确,一查就知道是谁家丢的垃圾。”陈阿姨说,每个楼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每天都会打分,并在楼道里公示,做好垃圾分类关系到整栋楼的荣誉。不仅如此,在做好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小区物业也不敢马虎。“分类不准确会被立案处罚。”金秋花园一期物业相关负责人说。

  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在湖里区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9年年初,为推动居民形成良好习惯,湖里区率先全市推出了“不分类不收运”倒逼机制——对于垃圾分类不合格的垃圾产生单位或其物业服务企业,采取警告、拒收、执法处罚等相关惩戒措施。其中,金山执法中队已对开元国际物业、宏远达环境发展公司等3家物业单位进行立案处罚,处罚金额共33000元。

  如今,全区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2.0版——即分类不准确不收运机制。

  “这么做可以大大提升垃圾分类成效,从源头上杜绝垃圾混装问题。”湖里区垃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机制实行一年多来,垃圾分类准确率大大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头一批试点,金秋花园一期小区居民黄大姐一开始挺不习惯。后来,她在党员骨干、楼道长和居民骨干的帮忙下,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还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志愿宣导的队伍中,在小区里推行垃圾分类自治制度。

  数据显示,目前湖里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达90%以上,高层撤桶率达100%。

遍布湖里区的垃圾箱房,不仅成为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将垃圾分类变成一种新风尚。湖里区供图

  好载体 垃圾就地资源化 厨余变为肥料 

  一直以来,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垃圾分类准确率的提升是关键。

  早在三年前,湖里区就坚持以准确率为导向,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各环节实行全流程管控,厨余垃圾日收运量曾一度达到410吨,超过全市厨余垃圾日收运总量的60%。

  尽管湖里区垃圾分类整体工作位居全市前列,但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道路上,该区并不满足。

  如何给垃圾“瘦身”,提升居民的参与感、满意感、幸福感,实现垃圾分类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

  在三年多的垃圾分类工作中,该区在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上,逐渐摸索出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把喝完的牛奶利乐包做成风格新潮的围裙、用旧毛线和麻绳缠在玻璃瓶上制作创意花瓶……在殿前街道,垃圾不仅变废为宝,还扮靓了小区环境,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2017年,为了让居民学会垃圾分类,殿前街道、翔鹭社区以及小区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绿翔妈妈志愿服务队。三年来,绿翔妈妈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地走访,宣传垃圾分类,开展了“环保社”“酵素工坊”等一系列活动,在社区里掀起了环保热潮。

  如今,居民们不仅认真进行垃圾分类,还尝试将垃圾变废为宝,“绿翔妈妈低碳环保项目”更是荣获2020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在金安社区,厨余垃圾处理机上个月刚刚入驻,就得到了居民们的好评。这个占地七八平方米的“神器”,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不仅能“吃掉”小区大部分厨余垃圾,还能“吐出”肉松状的肥料。

  负责操作机器的工作人员孙伟杰介绍,机器事先放入菌种微生物,微生物遇到厨余垃圾之后就会进行降解,厨余垃圾的大部分会转化为气体排出,而余下的泥土状物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它每天能处理100公斤左右的厨余垃圾,产生的肥料将投入小区以及金安小学的绿化带使用。

  无论是投放“厨余垃圾处理机”,还是开展“酵素工坊”活动,其背后,体现的是一场全民参与、落实垃圾分类的绿色行动。

  “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检验的不仅是处理设备的工艺和技术,更是对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的一场无声考验。”湖里区垃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他们整合街道、社区、物业、业委会及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将垃圾分类融入小区居民日常生活,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推动厨余垃圾减量,让垃圾分类变得有温度、有回报、有欢笑。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一些“脏乱差”小区和老旧小区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生活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好举措 整合优化投放点 建成121座垃圾箱房 

  过去,一提到设置垃圾投放点,居民们普遍“嗤之以鼻”,由于垃圾发出异味,谁都不愿意把投放点建在自己家门口。

  如今,路过垃圾桶紧捂口鼻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遍布湖里区的垃圾箱房,不仅成为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将垃圾分类变成一种新风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湖里区投放的垃圾分类一体化箱房,是湖里区垃分办指导专业厂家机构,根据湖里区实际情况进行专门定制的。它不仅集合了生活垃圾投放点的各项功能,还具有宣传播报、消杀除臭、密闭清洗等功能,有效避免了垃圾桶裸露、蚊虫滋生、污水横流、拾荒者随意翻捡垃圾等现象,为今后定时定点收运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湖里区早已开始探索垃圾投放点位合并。推动垃圾箱房建设,正是湖里区整合优化垃圾投放点位所推出的有效举措。这一具有前瞻性和便民性的举措,在垃圾分类工作后期推进中,得到了印证,是符合垃圾分类工作发展要求的。

  一年多来,该举措已在具备建设条件的居民小区、“村改居”社区进行推广,并形成“一个点位配备一名督导员”的督导机制。目前,辖区已建成121座垃圾箱房,有效提升投放点位周边环境卫生水平。“只有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配齐了,才能方便大家参与其中。”湖里区垃分办相关负责人说。

  做得早,做得好!追求完美,永不止步。接下来,湖里区还将牵头组织相关高校研究团队、业内专家学者、社会热心环保公益人士及优质企业,就湖里区垃圾分类推动过程中的技术路径、工作模式及相关设备工艺等进行论证研究,提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为今后垃圾分类推进提供思路参考。(厦门日报记者 陆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