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志愿服务

海沧两岸义工联盟:风雨无阻接盲人兄弟下班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0-05-25 07:25

 

盲人双胞胎郑亦农(中)和哥哥要出门时,只要说一声,志愿者就会来帮忙。

  这群志愿者平均年龄已达60岁。

  5月22日上午,家在海沧金茂花园小区的盲人按摩师郑亦工要去岛内做残疾人鉴定,志愿者刘湘得知后,上午8点就冒雨赶到他家帮忙。在海沧,有一支特别的志愿服务队,他们平均年龄60岁,一年多来,几乎每天接盲人双胞胎兄弟郑亦工、郑亦农下晚班回家,风雨无阻。“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就像这句歌词说的,这些志愿者就是兄弟俩的“眼睛”,他们照亮了两人的回家路。

  一次求助 

  盲人双胞胎想找人引路回家 几名志愿者“接下任务” 

  郑亦工、郑亦农每周至少有4天时间要去岛内上班,下午3点从海沧出发,晚上9点下班,但他们的妻子因为身体等原因都无法照顾接送他们。“有没有志愿者愿意帮忙,在我们下班的时候,帮我们引路回家?”去年初,郑亦工向社区和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求助。

  刘湘是社区文明宣导员,得知求助后,联系了平时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朋友,分别是刘美玲、王雪萍、曾顺凤、周四贵、刘和丰和曾令妹。大家聚在一起开了个短会,一致同意“接下这个任务”。不仅如此,他们的家人也不时加入其中。

  刘湘和其他志愿者都没接触过盲人,所以特地上网查询“普通人如何为盲人带路”,不能突然走到盲人面前大声喊对方的名字,也不能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拉盲人的手。“帮盲人带路,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我们先突击学一些,再边做边完善。”刘湘说。

  一个约定 

  无论多晚无论刮风下雨 志愿者都在公交站台上等候 

  刘湘和队员们亲切地称兄弟俩为大郑、小郑。从去年3月开始,他们正式成为大郑、小郑的“眼睛”,每个志愿者轮值一周,每周至少有4个晚上得到海沧房产公交站接兄弟俩回家。“无论多晚,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在公交站台上等候。”郑亦工说,这些志愿者就像亲人一样,他和弟弟到站了,听到志愿者的声音,心里就会涌起阵阵暖流。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由于下大雨,兄弟俩坐的公交车在路上堵了很久,一直到晚上11点多才到海沧。那天负责接送的志愿者是曾顺凤。曾顺凤说,哪里有上坡、哪里有台阶或者障碍物,她都得停下来交代“先抬右脚或先抬左脚”。正常人十分钟能走完的路程,他们最后用了半个小时。

  志愿服务队员之间经常互相帮忙。刘湘记得去年9月2日晚上下大雨,她10点多就到公交站了,仍不见大郑、小郑,赶紧打电话询问,才得知他们又堵在路上了。“那天晚上,队员王雪萍发现雨太大,也赶来帮忙。”刘湘说,每次队员们送完兄弟俩,都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让大家安心,然后群里才会安静下来。 

  一种奉献 

  每次兄弟俩外出要帮忙 没有志愿者说过“没空” 

  “除了接送郑亦工兄弟俩下班回家,每次他们因为看病买药、去银行办事等需要外出,队员们都会出手相助,没人说过‘我没空’。”刘湘说。

  有一回,大郑、小郑家阳台上的水龙头坏了,一直漏水,刘湘找来唯一的男队员刘和丰一起前往帮忙。“老刘不知道兄弟俩家有两个水阀,关了一个后就直接拧开水龙头,结果被水喷得全身湿透。”刘湘和队员回忆起这事,都不好意思地笑出了声。

  夏天蚊子多,郑亦工想装纱窗。为了节省费用,队员们就买来材料自己安装。由于不是专业工人,队员刘美玲装完纱窗才发现,自己被“封”在了窗台外。

  一路关怀 

  逢年过节都要上门关心 帮助双胞胎兄弟不求回报 

  逢年过节,刘湘和队员们也不忘让郑亦工兄弟俩感受节日气氛:端午节粽子送上门,中秋节一起吃月饼,冬至带去饺子,春节前帮忙贴春联……

  一年多来,刘湘和队员们帮了盲人兄弟很多忙,但从来不求回报。“好几次,我和弟弟提出,想用手艺回报他们,但都被婉拒了。”郑亦工说,自己有个6岁的小女儿,大多数时间和82岁的奶奶一起生活。郑亦工无法和女儿进行亲子绘本共读,刘湘便想了个办法,她来读绘本故事,郑亦工用手机录下来反复听,熟悉后再讲给女儿听。

  “有好心人帮助,我们两兄弟要更努力。”郑亦工和弟弟每年都要进修学习,希望提升自己的技艺,更好地服务有需要的人。(厦门晚报记者 李晓辉)

责任编辑:苏文彬